事隔十年,日本设计师长冈贤明再次来到了上海。
坐在衡山和集会客厅分享会的现场,他打趣说,自己极不喜欢坐飞机出行,这次是鼓足勇气才又来到了上海。
很多人认识到长冈贤明,是因为他与川久保玲一同开设的一家杂货店“ Good Design Shop ”,位于东京表参道核心位置的 GYRE 旋转大楼里。
店铺的陈列令人惊讶,主要是外观过于朴实。看上去像一个摆放整齐的仓库,连货架都用钢材和木板做到最简。这张图,基本上就是这家位于东京最奢华街道的设计店铺的全部外观了?
巧的是,在 Good Design Shop 的楼上,就是大名鼎鼎的 MoMA 设计店。但与 MoMA 贩售高端设计品反其道而行之的是,Good Design Shop 卖的都是日常杂货。这也是川久保玲选择与长冈贤明合作的原因,代表着双方对日常杂货设计态度上的默契。两人的合作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长冈贤明轻描淡写地笑着说:“就是她给我打了个电话,就这样。”
两人合开的这间店铺全称名为“ Good Design Shop / COMME des GARCONS + D & DEPARTMENT PROJECT ”,其中的 D & DEPARTMENT PROJECT 便是长冈贤明在日本开设的设计品甄选店。
他的店铺最大的特色是不贩售任何新品,他珍视那些别人可能会丢弃的二手货,将其回收经过些许改造,使其重获生机,在 D & DEPARTMENT 的店铺重新销售。
一间主营二手杂货的店铺,看似并无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很容易把设计师身份的长冈贤明理解为一个对二手旧货有着恋物癖的店主,就像那些喜欢收藏古董家具的店主,有这类癖好并将其做成一门旧货生意的大有人在。
但如果仅以这种个人视角下的恋物癖来理解长冈贤明,那就是对他的误解了。
这次分享会上,长冈贤明讲述了其独特的店铺定位和消费哲学背后,他想要建构“新型社会组织”的信念。
他梳理了 20 世纪后半期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在战后百废待兴的 1960 年代,每个日本人的欲望清单大多都是电视机、冰箱以及洗衣机等三大件。到了 1970 年代,日本商品开始进入大量生产阶段。1980 年代,各种百货商店纷纷冒了出来,日本进入了所谓我们现在常说的“买买买”时代。谈及此处长冈贤明还不忘拿中国作比,称如今的上海应该也正是这般状况。
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时期,新兴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经与祖辈在消费观上有了分歧,品牌繁杂、商品过剩,日本当时亦出现了很多品牌论的书籍。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长冈贤明萌生了做 D&DEPARTMENT 的想法。在他看来,1960 年代正是日本当代自我造物的起点,那是造物设计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他最想寻求的设计。
最初,他以本田汽车的一个废弃坐垫为原型,用简单的金属支架进行组装,重新制造出了一把舒适耐用又极具现代设计感的椅子。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只是想制作一把能够继续使用的椅子,却在日本大受好评。
这给了他坚持长效设计理念的信心,“任何东西都有继续开发的潜在价值,哪怕在别人眼里,它只是个没用的垃圾。”
筹谋十余年,长冈贤明在进入千禧年后,在东京世田谷区的一处角落,开设了第一家 D&DEPARTMENT 店铺。用他的话说,“现在不是通过设计生产新商品的时候,坚持不再设计新商品。”
为了复刻 1960 年代的好设计,D&DEPARTMENT 推出了以“ 60 VISION ”为设计主题的企划项目,挖掘了一批 1960 年代的好设计,包括家具、餐具、鞋履等丰富多样的品类。
比如 Dieter Rams 于 1960 年代为英国家具品牌 Vitsoe 设计的 606 通用搁置架系统,此前船舶使用的 SEIKO 计时器、无印良品的二手家具等等都是 D&DEPARTMENT 的货品。除了一部分概念作品以外,长冈贤明基本上不会对这些产品再进行加工,只是把它们打扫打磨干净而已。
产品是二手旧货,D&DEPARTMENT 的包装也是二手的,他们回收了各种废弃的纸张、纸箱和购物袋,打理干净后重新贴上 D&DEPARTMENT 的标签,便可循环再用,还成为了店里的招牌。此番来到上海,长冈贤明还带来了一大摞纸袋,赠送给前来聆听的观众。
跟绝大多数设计师总是一心钻研别出心裁的创新设计不同,长冈贤明的观点是:那么多好设计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大家考虑的不应该是再设计新的产品,而是怎么重新认识并使用已经存在的产品。
这便是 D&DEPARTMENT 创立之初便推出的品牌概念“长效设计(Longlife Design)”。
让我们先来看看长冈贤明对长效设计的定义:1.通过修理可以持续使用;2.含有生产者爱意的产品;3.有计划生产的产品;4.不依存于流行和最新的功能;5.有益于环保的产品;6.安全的产品;7.使用操作简单;8.价格合适;9.诚意出售;10.造型优美。
在他看来,“造型优美”这一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所谓好的长效设计需要有前九条的保证。另有一些拥有优秀功能性与持久性的工业产品与生产用品,也是无需再经过设计生产的商品,比如废弃的鞋盒,长冈贤明将其回收后经过修补贴上了“ D&DEPARTMENT ”的标签,便成了可以再次出售的产品。
他们还曾回收过富士山下一所废弃小学的课桌椅,给椅子加了 4 个轮子,2000 个椅子很快便全数卖给了美发沙龙。而他们以 6000 日元的价格回收的无印良品的桌子,经过一番修复后,居然卖出了高出两倍的价格。
此外,他还在 D&DEPARTMENT 店内进行了无印良品的买回与再贩卖的实验,坚持“不生产新品”的理念,认为“好的设计是可以再次循环使用的”。他也想借此来唤起民众的反思,在这个物质过剩的年代,人们是不是已经在消费、丢弃、再消费的循环中迷失了方向。
仅靠情怀和爱好支撑做好一件事,难度固然不小。但在店铺经营方面,不得不说,长冈贤明也有一套自己的经营心得。
如今各种生活方式类、设计类商店在街头巷弄林立,但像长冈贤明这样思路清晰的却并不多,尽管他一再强调“赚钱并不是我经营二手商店的最终目的”。
他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开店三大关键元素:卖场布置、咖啡馆和分享学习会。
D&DEPARTMENT 在日本已有 16 个年头,每新开一家加盟店时,他都一定会亲身前往那里举办分享学习会,邀请大家来店里玩,分享长效设计的概念与精神。
尽管有过香川店与长野店倒闭的失败经历,但长冈贤明还是坚持把店开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这一方面是考虑到租金便宜的优势,另一方面则帮助他“筛选到了一些我不希望他们来的客人,而那些抱着’这里很难到达’但还是不辞辛苦前来的客人,一定都会了解我们的想法。”
而对于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D&DEPARTMENT 绝不会只说一句简单的“欢迎光临”,而是会为客人安排可以稍事休息的咖啡馆,让这里成为喝咖啡与吃东西的场所。除了增加营收,也让 D&DEPARTMENT 每一个朴实的卖场都多了一处如家般的休憩地。
在商品陈列方面,长冈贤明并未介入太多设计元素。“我们只做最小限度的陈列,说明文字也很少,不会营造太多让消费者冲动购买的氛围,店内环境可以说像是很整齐的仓库。”
D&DEPARTMENT 更是设有修理部门,甚至保证,所售商品均接受再次回收,这里就像一个循环场,抵抗着日本的时尚流行文化。
在长冈贤明的 D & DEPARTMENT PROJECT 中,日本视角一直很重要。比如他开展的 d47 计划,就尝试在 47 个都道府县开辟 D&DEPARTMENT 的实体据点,探索各地本土设计。
“日本不只有东京,每一地都有它的精彩。同样的,视角回到中国 34 个省,各省的当地风格自然各有妙处。”
为此,他们还出版了杂志 d design travel,一年推出 3 本,自 2009 年推出首发推出北海道特辑以来已推出 18 本。在筹备一本杂志的过程中,长冈先生的团队一般都会前往当地待上一两个月并以工作坊的形式聚集各种手工艺人和设计师,探寻只有当地才孕育而出的产品。在挖掘日本传统工艺魅力的同时,d47 计划也不失为一种推动日本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方法。
曾在 D&DEPARTMENT 打工的伙计有了店铺经验辞职返乡后,有的也会选择开二手杂货店,长冈贤明自然期待能够拓宽 D&DEPARTMENT 的覆盖面,他也时有无奈,“毕竟人家家里的长辈也想要在家乡开自己的店铺。”
好在这不是他最在意的。如今,在日本,很多类似于 D&DEPARTMENT 这样的二手店出现,但长冈贤明并不以此为竞争压力,反倒是觉得同路人越多越好,至少证明他的“长效设计”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在韩国首尔的时尚聚集地汉南洞,D&DEPARTMENT 与韩国设计品牌 MMMG 合作的设计品集合店,贩售的就是与韩国传统工艺结合的自主开发产品、来自 1980-90年代的二手家具和日常用品,以及从日本引进的 D&DEPARTMENT 的产品。
这次来到上海,长冈贤明在分享会甫一开始,也不忘单刀直入地表明自己的开店理想,“这可以算是一场说明会,为寻找能与我一起在中国创立 D&DEPARTMENT 的伙伴,我在首尔做了一样的事情,于是首尔店诞生了。”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